:::
分享 網管 - 科學新知 | 2020-02-27 | 點閱數: 1070

  2020 年 02 月 25 日

洞察號已駐紮火星地表工作逾一年,近日,洞察號檢測火星地震活動的一系列報告出爐了, 6 篇新論文詳細描述火星是個充滿塵埃、擁有奇怪電磁脈衝且地震相當頻繁的行星。

NASA 洞察號( InSight )火星探測器於 2018 年 11 月登陸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 Elysium Planitia ),開啟為期 2 年、耗資 8.5 億美元的任務。洞察號的固定式著陸載具攜帶 2 個主要儀器:超靈敏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 SEIS ),以及綽號「鼴鼠」的熱傳感物理特性箱( HP3 ),結合兩種儀器的分析結果,科學家可建立火星內部的詳細 3D 地圖。

2019 年 4 月,在火星蹲點近半年的洞察號首次聽到來自地底的「火星震」,由於火星和地球不同,沒有板塊構造,因此這證明了火星地震主要來自星球冷卻收縮時釋放的內應力,屬於和地球完全不同領域的火星地震學。

如今, 5 篇發表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及 1 篇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 Nature Geoscience )的新論文指出,火星也許又乾又冷,但離滅亡的日子絕對還很遙遠。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 JPL )科學家 Bruce Banerdt 表示: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相當活躍的行星。

▲ 火星剖面示意圖。

在洞察號駐守的 235 火星天內,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共記錄到 174 次地震,活動強度介於月球至地球,其中 150 次為高頻振動,表明起源自地殼內;另外 24 次則為低頻地震,表明起源自更深的地函,震度約 3~4 級,若在地球,這震度會讓人感覺地面隆隆聲與微微搖晃,但通常不會破壞建築物。

其中震度最大的 2 次地震發生在科柏洛斯槽溝( Cerberus Fossae ),此地區年齡可能比火星大部分撞擊坑都要年輕,而地震表明火星深處的岩漿可能正在冷卻導致岩漿庫收縮、使地殼變形。

在地震儀努力偵測地震的同時,洞察號其他儀器也在工作,比如磁力儀發現洞察號周圍的局部磁場強度,比衛星觀測預期強度還要高 10 倍,天氣和環境感應器( TWINS )得到大量氣象數據等,種種觀測結論都證明火星過去的面貌與如今迥異。

這一年的數據只是個開始,洞察號接下來還有一年時間,科學家將利用著陸器發出的無線電訊號追蹤火星軸隨時間擺動的幅度,進一步確定火星核心的大小與密度。

(圖片來源:NASA

 

原文網址:https://technews.tw/2020/02/25/insight-nasa-mars-quake-cerberus-foss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