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5
自從冥王星在 2005 年自行星行列除名後,第九大行星就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缺憾,總希望在遙遠難測的遠方有一顆 Mr.9 痴痴地等,等我們發現他。所以,去年 2016 年 1 月 20 日美國科學家康斯坦丁 貝特金( Konstantin Batygin)和麥克 布朗( Mike Brown )提出理論指出大陽系外圍可能有第九行星時,儘管未被證實、理論也未登上具公信力的科學雜誌,卻有眾多 SNG 車前往採訪,盛況堪比加州大地震時的採訪排場。
先說一下為何冥王星被除名
簡單一句話:太小。
冥王星在 1930 年被發現,是當時技術所能觀測到的最外圍大型星體,結果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陸續在冥王星繞行的軌道上發現多顆大型天體,後來那條軌道被稱為古柏帶,而古柏帶上甚至找到一顆比冥王星更重的鬩神星,如此一來,如果你將冥王星列為第九大行星,那其他與之體積差不多的古柏帶天體是不是也要納入第十大、第十一大...
(冥王星)
總而言之,後來又因為一些其他的理由,比如冥王星的重量估值不斷縮小等等,終於在 2005 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議中將冥王星自行星行列中除名。
懸缺多年的第九大行星真有可能補上?
轉眼間 12 年就過去了,難道真的沒有傳說中的 Mr.9 嗎?康斯坦丁 貝特金和麥克 布朗提出了一個理論試圖證明他的存在。
康斯坦丁 貝特金和麥克 布朗在古伯帶上發現有 6 個矮行星(具有行星級的質量,卻未被認定為行星的天體)其繞行太陽的近日點(在繞行軌道中最接近太陽的位置)似乎都在同樣的方向。
會造成這種現象,一是巧合,但機率只有 0.007%;二是有其他未發現的天體群透過引力共同造成這種現象;三,透過電腦模擬計算,或許存有一顆質量約為地球七倍重、公轉一圈要一萬五千年的巨大天體導致上述的現象;若此假設為真,這位「神秘客」絕對有資格被列入行星的行列,成為第九大行星。
(古柏帶已知天體的分佈圖)
當然,雖然海王星也是透過計算發現的,但要證實行星是否存在仍得透過望遠鏡補捉到影像才算數,目前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無獨有偶,去年底又出現一個新的理論論證第九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
Caltech 的一群研究生提出,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軌道幾乎都位在同一平面上,僅彼此相差幾度而已;而這個大致的平面相對於太陽赤道面卻有著約 6 度的差異。為何會造成這個現象目前科學家仍無公論,但或許這 6 度的差異就來自於一顆質量很大的第九大行星,其質量迫使太陽系漸漸改變排列方式。
當然,說得再多都只是理論,望遠鏡的視野才是硬道理,目前也有望遠鏡願意配合尋找 Mr.9 了,是非對錯就交給時間去證明了。只是,想必大家都很希望 Mr.9 存在吧!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新聞出處: http://news.knowing.asia/news/87b7a799-19fc-4271-a241-7367cdcf70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