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秋(8月7日或8或9日)
立秋(國曆 8 月 7 或 8 或 9 日)
想像一下太陽是在此圓的正中間
二十四節氣在地球公轉軌道的位置
節氣與農業
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秋季開始,以立秋為準。農民們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再遲稻作就生育不良沒有收成了,因為二期稻作生育末期若遭遇低溫,將影響稻谷的充實度而減低收穫量。「秋到早起差下午」,也是指插秧要及時。
節氣與漁業
立秋在國曆是八月七日或八日,按天氣型態來說應該有秋意了,但事實上在此節氣中出現高溫的頻率仍高,因此台灣周圍海域水溫仍偏高,故暖水魚類仍會滯留在台灣周圍海域,立翅旗魚在此節氣中,東部海域( 29℃)可以捕獲。
在本節氣中,在高雄外海海域,會出現熱帶性魚族,諸如署魚、鰹、小串、烏賊等,在澎湖附近有鰆、蝦,在西北部則有馬頭。在東北角則有紅目鰱、赤宗等,而東部,則有黑沙及白皮旗魚等。
節氣與民俗
七月立秋,處暑兩節氣中,有七月七日的七夕節,人們期盼就能在此夜,在晴空中望見牛郎、織女相會。
而淵源所自則是古來的民間傳說,將銀河旁兩顆明亮的一等星神話化:說成一對戀人因戀愛而怠於工作,被罰分居銀河兩岸,就只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版本流傳,非借此勸農勸織,勉勵世間兒女既要愛情,也要工作。這一浪漫而消豔的故事結合星辰信仰,有人稱為七夕情人節。
七夕有乞巧的儀式,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瓜果、鮮花之類,向牛郎、織女雙星乞巧。七夕在台灣也是七娘媽誕辰,稱為「七娘媽生」。七娘媽就是七星娘娘,為護佑兒童的守護神。
節氣與諺語
- 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立秋在六月,漁業(海冬)會比較早結束;立秋在七月,天氣將持續穩定,漁業會較晚結束,漁民收入會較多。
- 雷打秋,年冬高地半收,低地水漂流:立秋日打雷,占二期稻作歉收。立秋忌雷,全台皆然。
- 一天落雨一天涼:立秋後,若雨則氣候便漸冷。
-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立秋不下雨,占年成不佳。
- 七月雷聲七分飛:七月打雷就會颱起東北季風。
節氣與種植
北部:烏豆、白豆、大蔥、大豆、芹菜、花椰菜、甘藍
中部:茄子、番茄、芹菜、芥蘭菜、甘薯
南部:芥菜、甘藍、玉蜀黍、甘薯、菴瓜、越瓜
資料來源: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