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懷疑具高度文明發展的恆星系統,天文學家再發現了十來個
2019 年 09 月 24 日
2015 年時,天文學家發現 1 顆奇怪恆星「KIC 8462852」,其光度有數個非週期性小驟降,被懷疑外圍可能有某種大型結構遮蔽,科幻點來說比如:放在太空軌道的太陽能板,使這顆恆星成為受關注的外星文明目標。最近,天文學家陸續發現十來顆恆星也表現出類似行為,或將進一步揭開謎底。
KIC 8462852 是一顆 F 型主序星( F-type main-sequence star ,通常也稱黃-白矮星),距離地球約 1,480 光年,依發現它的天文學家暱稱為 Boyajian 星或 Tabby 星。
KIC 8462852 也還有另一個有趣綽號,稱為 WTF 星(「Where’s The Flux ?」的縮寫),原因是天文學家 Tabetha S. Boyajian 團隊,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中分析凌星現象時,發現 KIC 8462852 的光變曲線異常凌亂, 2015 年時並就此發表「恆星亮度異常起伏」的論文。
簡單來說, 1 顆與木星差不多大小的系外行星在繞經母恆星前方時(從地球觀測角度來看),只會造成母恆星亮度下降 1%,然而科學家在 2011 年 3 月 5 日時,發現 KIC 8462852 的亮度驟降 15%,之後另一次更驟降 22%,太空中不存在如此巨大的系外行星。
後續觀察還表明 KIC 8462852 有數個非週期性小驟降,每次降低的強度也都不一致,從恆星光譜可知, KIC 8462852 也並非自身亮度與電磁輻射會發生變化的變星,搞得研究人員相當困惑。
一些科學家對此特例現象提出許多假說,比如資料偽缺陷、宇宙塵、小行星帶等,但都無法完整解釋資料,研究人員因此提出了戴森雲( Dyson swarm )可能性——高等外星文明假說。
戴森雲是一種假想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形結構,用來捕捉恆星巨大能量,是極先進文明的技術,由數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很有可能就是人類夢想中的巨大太空太陽能電站,這種大規模人造物體會大幅改變恆星光譜,如研究人員觀察到的異常光變曲線現象。
不過最近,林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Edward Schmidt 發現了十來個和 KIC 8462852 類似的恆星了。 Edward Schmidt 從北天變星調查( Northern Sky Variable Survey )監測的 1,400 萬顆恆星中,尋找出現類似變化的對象,接著利用全天自動超新星搜索計畫( All Sky Automated Survey for SuperNovae , ASASSN )數據排除可被解釋的光源,最終篩選出 21 顆異常恆星。
Edward Schmidt 再將這些恆星分為兩類:「slow dippers」與「rapid dippers」,前者與 KIC 8462852 恆星相似,後者光度驟降甚至更高,如果再利用歐洲太空總署蓋亞衛星的資料分析,則會發現這些恆星通常是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的主序星、或質量比太陽大 2 倍的紅巨星,也許我們並沒有找到潛在外星文明,只是缺少這種恆星的分類。
新論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 ‘Alien Megastructure’ Star May Not Be So Special After All
- Astronomers Reveal More Than a Dozen ‘Alien Megastructure’ Stars
(首圖來源:NASA)
原文網址:https://technews.tw/2019/09/24/kic-8462852-wtf-star-exoplanet-dyson-swarm-a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