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偵測中子星重力波 台灣團隊參與
2017 年 10 月 17 日
中央大學天文所研究團隊在科技部計畫補助下,參與美國「全球瞬變現象聯測網」的共同研究,首次偵測到中子星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並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上。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吳俊傑表示,這次發現人類首次偵測到中子星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不但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未來也有助於解開宇宙中黃金形成之謎,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上。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才宣布,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魏斯( Rainer Weiss )、巴利許( Barry C. Barish )和索恩( Kip S. Thorne )因首度成功觀測到重力波而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發現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對重力波的預測,也開啟宇宙探測的新窗口。
吳俊傑指出,「全球瞬變現象聯測網 」( GROWTH )是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主導,全球共 8 個國家包含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典、以色列、印度及台灣,共 14 個研究所、含 18 座天文台所組成的團隊。
吳俊傑解釋,台灣團隊則是科技部計畫補助下的中研院院士葉永烜、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饒兆聰和俞伯傑博士及鹿林天文台所組成。
他說,科技部長期補助探高計畫( TANGO )及參與台美雙邊 PIRE 國際合作計畫機會而加入 GROWTH ,投入國際天文合作研究,這次成果也使鹿林天文台再次躍上國際聯測研究舞台。
美國雷射干涉重力波偵測站( LIGO )團隊在 2015 年 9 月 14 號首次探測到由兩個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之後陸續觀測到合計四次因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而魏斯、巴利許和索恩正是 LIGO 的成員。
俞伯傑解釋,由於前幾次重力波事件只有美國 LIGO 偵測器進行觀測,對於重力波源的定位能力有限,無法得知重力波來自哪一個星系。
俞伯傑說,台灣團隊在這篇研究的參與與貢獻,在於利用多波段資料分析所在星系 NGC4993 恆星形成歷史。這次偵測到中子星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與後續的多波段觀測,將成為重力波天文學的先導,並有助於人類解開宇宙中的重金屬形成的謎題。
俞伯傑也開心表示,當時是暑假期間的禮拜五週末,原本正在逢甲夜市吃雞排的收到天文台的通知,趕緊連絡 3 個天文台,用盡資源想辦法觀測這個天體。之後天天都需要半夜跟美國那邊聯絡,才觀察到這次中子星碰撞所產生的重力波事件,雖然累也讓他相當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