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網管 - 科學新知 | 2018-10-12 | 點閱數: 908

TechNews科技新報  2018 年 10 月 12 日

過去登月計畫總是各國政府進行的工作,人們曾經認為只有國家級的力量,才能湊齊足夠的資金、科技以及政治意志力,來讓人類從地球飛到月球,或是更深入探索更遠的太空;然而,如今民間的力量看來已經比政府更加強大,每幾週,太空探索(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就運載衛星或物資升空,其中許多是美國航太總署( NASA )的任務,民間太空力量發展快速,商業登月旅行離實現的日子越來越近,有許多企業摩拳擦掌。

至今為止,僅有 3 個國家政府力量成功著陸登月:美國、俄國、中國,其他國家則只能做到讓太空飛行器墜毀在月球表面上,至於民間企業則尚未能在月球上留下足跡,但是這個現況可能很快就會大改變,月亮即將進入開放參觀年代,月球表面上將不會只有各國太空人的歷史足跡,而是留下無數遊客的腳印。

美國企業星機( Astrobotic )在 2017 年宣布,將在人類登月 50 週年的 2019 年,以聯合火箭發射聯盟( United Launch Alliance Rocket )的火箭,搭載登月裝置,進行登月計畫。

以色列非營利機構 SpaceIL ,最初是參加  Google Lunar X Prize 而成立,於 2018 年 7 月宣布,將其登月載具在 2018 年 12 月由獵鷹 9 號火箭發射,預定於 2019 年 2 月登月。

亞馬遜( Amazon )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所成立的藍色起源( Blue Origin )同樣於 2018 年 7 月宣布,目標在 2023 年進行登月。

日本企業 ispace 則於 2018 年 10 月宣布,與太空探索簽約進行兩次月球計畫,第一次是在 2020 年投射探測器繞行月球,第二次則於 2021 年,將有登月載具,帶幾輛月面車探索月球表面。

希望取得商業營收獲利

登月不再是冷戰時代代表國力象徵的太空競賽,如今月球表面對企業來說,代表的是商機,目標不再是搶先在月球表面上插上國旗,而是吸引客人,不論是公部門或是民間,找到出資的消費者,出錢請它們將硬體設備帶到月球表面上,可能是政府的太空科學研究計畫,可以是月面採礦計畫,在月面上採掘水冰,用來電解水成為氫氧燃料,做為深太空探索所用,讓月球成為深太空探索的中繼基地等等。

這些企業希望能像太空探索一樣取得商業營收獲利。太空探索目前靠著發射衛星與為 NASA 載運物資到國際太空站,每年營收約 20 億美元,從 NASA 得到的總營收達 77 億美元。太空探索正增加發射頻率, 2017 年總計發射 18 次, 2018 年至 10 月初已經發射 16 次,委託發射的起跳價格為 6,200 萬美元,另一方面,太空探索回收火箭,則可降低成本,拉升獲利,然而,衛星發射市場有其極限, 2017 年全球商用衛星發射總營收為 46 億美元,不容易再增加。 NASA 方面的資金也正在縮減,取消許多計畫,改採鼓勵民間發展模式。

在太空旅遊方面,藍色起源與維珍銀河( Virgin Galactic )目前正計劃先推出次軌道太空飛行的太空旅遊,維珍銀河預定的票價是 25 萬美元,太空探索本身則開始宣傳其太空旅遊構想,宣布已經有第一位願意花大錢搭上「大獵鷹火箭」( Big Falcon Rocket , BFR )上太空繞月球一圈的乘客──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

大獵鷹火箭目前還在概念階段,甚至連概念外型也還沒定稿,預計開發費用高達 50 億美元,對太空探索來說將是沉重負擔,太空探索還同時在推 Starlink 衛星寬頻計畫,該計畫預計要到 2023 年才能轉虧為盈,蠟燭兩頭燒不利於其財務,創辦人伊隆‧馬斯克在特斯拉( Tesla )上遇上的爭議以及退位董事長,對太空探索也不是太好的消息,產業界認為,大獵鷹火箭將走上特殊的「群眾募資」模式,就是由超有錢的乘客們出資打造。

太空探索是民間企業進軍太空的先鋒,不過,馬斯克一向行銷勝於實質的形象,不僅為特斯拉帶來麻煩,太空探索是否能順利打造大獵鷹火箭,或是是否能順利從乘客募集足夠資金,都是疑問,這個月亮即將進入開放參觀的年代,是否太空探索本身反而落後輸給競爭對手例如藍色起源?若真的發生這個狀況,對馬斯克來說,可就是最大的諷刺了。

(首圖來源: shutterstock )

新聞出處: https://technews.tw/2018/10/12/the-moon-is-open-for-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