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網管 - 科學新知 | 2020-11-11 | 點閱數: 1410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20-11-08 訊

首度發現地球級的流浪行星

 

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 4000 多顆系外行星。儘管許多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大大不同,但它們共同點都是圍繞恆星運行。然而,行星形成理論存在有種流浪行星( Rogue planet ),它們不附屬於任何恆星。在 2011 年 OGLE 小組提出銀河系中此類行星存在的證據,後續研究認為銀河系中有兩倍恆星數量的木星質量級的流浪行星,最近, OGLE 的天文學家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發表,發現迄今最小的流浪行星。

論文作者表示:由於流浪行星幾乎不發出輻射,也不繞行任何恆星,因此無法用傳統方法發現。但還是能通過重力透鏡效應來發現。如果天體(恆星或行星)在地球與遙遠恆星之間經過,其重力會偏轉並聚焦遠方恆星的光,恆星會短暫增亮。但觀察微透鏡的機會非常渺茫,如果僅觀察一顆恆星,可能要近一百萬年才能看到一次事件。因此,團隊必須監視銀河系中心億萬顆恆星
 
28 年前華沙大學天文學家就領導 OGLE 計畫。目前, OGLE 天文學家使用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的 1.3 米華沙望遠鏡。將望遠鏡對準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數億顆恆星,尋找改變亮度的恆星。重力微透鏡並不只觀測亮度變化,還有事件時間,天體質量越小事件越快。恆星引起的事件通常持續數天,行星引起的事件,則僅數小時。因此,科學家宣布發現有史以來最短的微重力透鏡事件 OGLE-2016-BLG-1928 ,僅 42 分鐘!模型估計其質量必定小於地球,可能接近火星質量。且排除與天體 8 個天文單位之內有恆星,因此認為是流浪行星。

天文學家認為流浪行星在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形成,與其他行星發生相互作用後彈出。行星形成理論預測,被彈出的行星通常小於地球。因此,研究流浪行星將能使我們能夠了解年輕行星系統的演化過程。(編譯/李瑾)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原文網址:https://www.tam.museum/astronomy/astronomy_detail.php?lang=tw&id=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