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網管 - 科學新知 | 2011-10-04 | 點閱數: 1354

更新日期:2011/10/04 00:07 PanSci 泛科學網

作者 網路天文館

           美國航太總署( NASA )克卜勒任務( Kepler )首度發現一顆環繞雙星公轉的行星( circumbinary planet ),這個發現使得欣賞雙落日不再是星際大戰( Star Wars )電影的科幻情節,而是個科學事實。

   先前研究就已經暗示可能有環雙星的系外行星存在,但一直無法清楚證明,這個問題已懸宕了 10 幾年。克卜勒任務是經由凌日法( transit )偵測到這顆行星的存在,亦即當它經過所環繞的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稍微下降的現象。

     這顆編號為 Kepler-16b 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 200 光年遠;體積相當於土星,或許是由一半氣體、一半岩石所組成;繞兩星公轉一週約 229 天,類似金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天數,但與星際大戰中的塔圖因( Tatooine ,天行者路克出生的行星)不同的是:由於母恆星們都是表面溫度不高、輻射不強的矮星,所以 Kepler-16b 也是顆溫度不高的行星,表面的水可能都在冰的狀態,不適合生命居住。不過這顆行星的發現,至少證明了我們銀河系中有各式各樣的行星系統,不見得都和太陽系相同。克卜勒任務首席研究員 William Borucki 表示:由於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大多是雙星系統或聚星系統的成員之一,這個發現也顯示生命可存在的區域範圍比先前所認為得更廣泛。

   由 SETI 研究所 Laurance Doyle 領軍的研究團隊,經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15 萬顆恆星的亮度變化觀測資料搜尋系外行星。科學家在這批資料中發現 Kepler-16 系統有顆新行星,而 Kepler-16 本身又是食雙星系統,兩星互繞一週約 41 天,兩子星都比太陽稍小,其中 A 子星僅有太陽質量的 69%,為 K 型矮星,表面溫度約 4400K 左右;另一顆 B 更僅有太陽質量的 20%而已,是顆紅矮星,表面溫度當然也比我們的太陽低得多。當比較小的 B 部分遮蔽到較大的 A 時,會發生主食( primaryeclipse ),而 A 部分遮蔽或完全遮蔽這個較小的 B 子星時,亮度下降的比較少,是所謂的「次食( secondary eclipse )」。

   然而當他們再仔細觀測這個系統的亮度變化狀況時,發現在主食和次食之外,還有其他的亮度下降現象,顯示應有第 3 個天體存在。這些被稱為「三食( tertiary eclipse )」和「四食( quaternary eclipse )」的亮度變化,時間間隔並不規則,意味著每次第 3 個天體通過這對雙星中任一顆恆星前方時,彼此的相對軌道位置都不太相同。這顯示第 3 個天體是以很寬的軌道同時環繞這對雙星公轉,而非單僅環繞其中一顆子星公轉。

   從第 3 個天體的重力拖曳( gravitational tug )對恆星們造成的掩食時間變化,科學家可估算出第 3 個天體的質量大小,結果發現其重力拖曳非常微弱,所以第 3 個天體的質量必定不大。

   天文學家絕大部分對恆星質量大小的認知都來自這種食雙星系統,而從凌日事件中又可得知行星的體積大小。讓 Doyle 等人最狂喜的發現,就是 Kepler-16 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同時結合了這兩種狀況,這讓 Kepler-16b 成為有史以來質量測得最精準的系外行星之一,這些天文學家們得以好好認識這個特異的行星系統。

 資料來源: 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a World Orbiting Two Stars [0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