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網管 - 科學新知 | 2019-01-04 | 點閱數: 1080

TechNews科技新報  2019 年 01 月 03 日

新視野號於元旦當天飛越 Ultima Thule 小行星,終於揭示了小行星的完整圖像:看起來就像個可愛小雪人。

小行星 486958 ,正式編號 2014 MU69 , NASA 的新視野號( New Horizons )團隊為其取了暱稱 Ultima Thule ,意喻天涯海角。在 2018 年末,新視野號從距離 2014 MU69 小行星 80 萬公里處拍攝的影像還模糊不清,看起來像個保齡球,科學家勉強判斷它可能是顆密接小行星。

▲ 2018 年末拍攝的 Ultima Thule 小行星還很模糊,看起來像保齡球。( Source :NASA

密接雙星( contact binary )指兩顆天體因引力相吸接觸,最後合而為一、形成外形怪異的新天體。接觸過程速度必須「非常慢」,頂多每小時幾公里,否則兩者不會合體,只會碎裂。 NASA 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學家 Jeff Moore 形容,如果你以這種速度開車並和別人的車相撞,你可能連保單都懶得填,直接開走。

而新視野號一路以每小時逾 5 萬公里的速度飛向 Ultima Thule ,終於在元旦當天近距離掠過小行星,並且 NASA 一天半後就發表了新視野號從距離小行星 28,000 公里處拍攝的圖像,我們終於一睹 Ultima Thule 小行星的清晰面容:果然是顆密接小行星。

數據分析表明, Ultima Thule 身長約 33 公里,由一大一小兩個球體組成,大球體約小球體的 3 倍,團隊很簡單的將大球體稱作 Ultima ,小球體稱作 Thule ,任務主要研究人員 Alan Stern 對此開玩笑說:「身為天文學家,好吧我們不是那麼有創意。」

兩球體連接處有一條狹窄的「頸部」,於成像中比其他部分還要亮一些,美國西南研究院科學家 Cathy Olkin 解釋,由於小顆粒比大顆粒更能反射光線,這應該代表小顆粒材料在球體表面滾動、最後下沉堆積到小行星的頸部區。話是這麼說,但其實 Ultima Thule 小行星離太陽太遠,它最亮的區域只反射了約 13% 陽光,最黑暗區域的反射率僅 6%。

▲ 新視野號從距離 28,000 公里處拍攝的 Ultima Thule 小行星。( Source :NASA

新視野號的 MVIC 相機( Multispectral Visible Imaging Camera )數據則表明, Ultima Thule 小行星色調偏微紅,可能來自凍結的甲烷或氮輻射,而不是水。

密接小行星在太陽系外很常見,但我們第一次能在太陽系內清楚描述密接雙星,加上這些小行星位於太陽系邊境,有如時光機器,讓我們可以分析 45 億年前太陽系最原始的組成成分。根據估計, Ultima Thule 小行星可能成形於 44.5 億年前,也就是太陽系形成後 5,000 萬年。

更清晰的圖片將在未來幾天送到,到目前為止,地球科學家接收到的數據其實還不到 1%,有關 Ultima Thule 小行星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首圖來源:NASA

原文網址: https://technews.tw/2019/01/03/ultima-thule-solar-system-nasa-new-horizons-contact-binary/